今天,這篇文章從著名紀錄片導演任長珍的課堂演講中整理出來,供大家回答一些有關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實際問題。
下面,我們將重點分析,90%的導演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會無意中踏入哪個坑?
神話1:愛寫論文
在制作認知紀錄片時,導演總是想追求文化和歷史感,這往往會把電影寫成一張紙。第一集可以追溯到原著;第二集用例子慢慢展開;最后一集講述棺材的結論,總結演講。這就像寫一篇論文,而不是拍一部電影。
導演總是擔心信息不夠,觀眾也不明白,所以他繼續(xù)在電影里亂搞,不斷積累信息。但實際上,觀眾不想為了看電影而做學術研究,而是在欣賞故事的同時,為了獲得認知而去看故事。
神話2:模糊主題
許多編輯和導演無法區(qū)分紀錄片的主題、題材和主題選擇。電影的主題是它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是電影的靈魂,可以概括為一句關于愛情和真理的句子;主題是電影的標題,是電影的骨架;主題是一個特定的故事,它們是一部電影的血肉。
例如,中國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主題是誰知道盤子上的每一頓飯都是農民的辛勤勞動,主題是松茸這種成分,具體的主題是山真卓瑪摘松茸上山的艱難故事,這三者完全不同,但編舞家們卻經常感到困惑。
不管是困惑,還是錯過了其中的任何一個,這部電影都會變成血肉模糊的。
第一季作品照片舌尖上的中國
神話3:聳人聽聞的故事
許多導演喜歡講述感人的故事,比較影片中的悲慘和情感,但這是拍攝紀錄片時的一個很大的誤解。因為這些故事都不是故事,而是行動。故事是基于角色的表現(xiàn),而不是故事。故事是基于角色的欲望。
真正的人物故事應該是人物在實現(xiàn)自己愿望的過程中遇到的困境。例如,在山珍卓馬采摘松茸的故事中,突出了她在采摘松茸過程中遇到的挫折,觀眾會因為這種挫折感而對人物產生共鳴。
這里講的故事和我們每天講的故事是不一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說的故事通常是指信息。電影和電視作品中的故事是指人物在困境中的經歷。
為了不把故事和消息搞混,導演在講故事前問了自己六個問題:
1.故事中的角色是誰?
二,這些人物的愿望是什么?
3.在實現(xiàn)這些愿望的過程中將遇到哪些困難?
4.這些困難會給他造成什么樣的心理痛苦?
誰幫他解決了這個問題?
6.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么?
如果在一部電影中,主人公的故事能回答上述六個問題,這是一個好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不必是高端人物,但由于角色故事的弱點、缺點和局限性,更令人感動的是,如果沒有明顯的挫折困境,就必須找到一個不明顯的挫折困境,總之,要找到一些。
如果只回答了五周加一小時的問題,并以直截了當?shù)姆绞秸f明了原因、過程和結果,這是一份基本信息清單,只能算作新聞,而不能算作故事。
簡單地說,一個人的故事等于一個人的欲望+困境+克服困境的方法+結果。
[來源:電影制作網絡電影]
聲明:本文轉載是為了傳遞更多的信息。如果有源標記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持有所有權證書聯(lián)系本網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和刪除,謝謝。電子郵件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