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這篇論文,我讀了三遍辛德勒的名單。雖然我從客觀和中立的角度看它,但我還是一次又一次地流淚。這些眼淚與民族意識、民族精神、政治思想、人性無關。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是美國著名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了一部反映二戰(zhàn)真實歷史的黑白電影,并在第66屆奧斯卡獎上獲得了7項最佳影片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藝術指南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剪輯獎和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獎。
這是一個吝嗇的眼淚時代,尤其是在娛樂業(yè)。另一方面,辛德勒的名單贏得了現代人長期以來隱藏在麻木的內心深處的所有淚水。這種感人來自人性和善于表達人性的高超藝術技巧。
因此,在分析這部電影時,我更喜歡把它看作是一件藝術品,而不是一種工業(yè)產品,我更喜歡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待它,而不是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待它。
真理:歷史與心靈的激蕩
辛德勒的名單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1939年,納粹德國加快了猶太人種族清洗的步伐。當時,德國投機商人奧斯卡。辛德勒趁機收購了瀕臨破產的克拉科夫搪瓷工廠。這家工廠是在猶太會計斯坦恩的嚴格管理和猶太工人的辛勤工作下興盛起來的。納粹終于襲擊了猶太人定居點。辛德勒目睹了對黨衛(wèi)軍的瘋狂屠殺,他的良心驅使他承擔起保護工廠1200名猶太雇員的任務,辛德勒毫不猶豫地損失了他的財產。最后,1200名猶太人幸存了下來。
只有它是真的,它才能更廣泛、更深刻地引起共鳴。因為只有真理才能調動觀眾的知識和經驗,從而增強審美對象對主題的影響和吸引力。斯皮爾伯格選擇了這個真實的歷史主題來表達這個關于歷史和人性的深刻而有尊嚴的主題,這是這部電影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充其量,題材的真相只能表明故事是真實的,而不是好的;它只能提供更大的可能性,讓觀眾感動,而不是一個很好的理由。如何藝術地再現真實的題材,并統(tǒng)一電影中的真實性和藝術性,是藝術家的主要任務。斯皮爾伯格用真誠的感情,用熟練的電影語言真誠地告訴我們故事,我們沒有懷疑的余地。
首先,斯皮爾伯格身上沾滿了猶太人的血,在他的童年經歷了歧視猶太人的痛苦;他的烏克蘭家庭有17名成員在波蘭納粹中被謀殺。這次我覺得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他在接受采訪時說。突然,我用來逃避現實的攝像機面對現實。我在拍攝過程中哭了起來,每天都流淚。可以看出,他導演電影的感覺完全來源于個人經驗,是真實的。在藝術作品中,特別是在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中,藝術家的情感和價值取向與藝術形式是高度統(tǒng)一的,導演情感的真實從精神層面上保證了電影的真實性。
其次,克拉科夫的大部分場景都是歷史遺跡:從仍然矗立在他住所的辛德勒工廠,從奧斯威辛死亡集中營的陰郁大門,數百萬猶太人被迫害到奧斯威辛火車站等等?,F場的真實情況為影片的真實性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第三,拍攝技巧為真?zhèn)蔚耐怀鎏峁┝俗钪匾募夹g支持。影片中的許多場景都是用手持相機拍攝的,這是一種拍攝新聞影片的獨特方法。長鏡頭的使用和巧妙的把握,以及影片中畫面的晃動,使影片看起來更像是一部紀錄片,充分體現了實用主義的審美價值。同時,電影選擇黑白電影的目的是增強影片的歷史分量和真實性。
斯皮爾伯格藝術地將我們的心靈與真正輝煌的歷史聯系在一起。我們不會因為時間和空間之間的距離而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而是因為電影的現實,感受到歷史的莊嚴和深刻。
起起落落:節(jié)奏與情感共舞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單純地照搬現實并不能形成其藝術美,蒼白的瓷磚和直接的描寫不能引起挑剔的現代觀眾更多的興趣,也無法實現藝術的典型性和沖擊性。因此,即使是具有這一歷史主題的電影,也需要更多地對歷史事件進行甄別和提煉,以及各種組合(時間順序是不能改變的)。這種處理方式并沒有歪曲歷史真相,相反,它使影片更加簡潔,向觀眾展示了最能反映歷史真相的片段。同時,它也通過審美主體的情感動員,表達了藝術家的意圖,增加了審美主體對電影的理解。
辛德勒的列表是通過對情節(jié)的安排來形成起伏的節(jié)奏,從而喚起觀眾的情緒。下面是對電影節(jié)奏的具體分析,事實上,這個圖表會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到電影的節(jié)奏,但由于技術問題,這里只有表格的形式,請原諒我。
正如你所看到的,雖然電影在節(jié)奏感上的安排頻繁起起落落,但多而不雜,錯位。這部電影有三個最美妙的節(jié)奏,即猶太人區(qū)的納粹大屠殺,納粹分子在廣場上對猶太人的身體檢查,辛德勒和猶太人的離別,分別放在影片的第54、118和175分鐘,形成了一種平衡的藝術美。更重要的是,這種節(jié)奏有利于及時調動觀眾的情緒,使觀眾的情緒不會長期處于平靜狀態(tài),也不會導致觀眾長時間處于興奮的情緒中,最終使觀眾的情緒顯得疲憊。
此外,在以上三個最精彩的部分之間,還有大量的小范圍起伏,為后面最精彩的部分做鋪墊,讓觀眾的情緒做一個很好的積累。而這些有節(jié)奏的起伏,很多都用了突然的轉折,讓觀眾的情緒出乎意料地急劇上升。
雖然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辛德勒的經歷,但它并沒有限制電影對宏偉歷史的廣闊視野的關注,因為它把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與電影的主線--辛德勒的經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融合也是實現電影整體節(jié)奏和諧的重要手段。
面對這樣痛苦的歷史事實,如果你改變導演缺乏創(chuàng)作經驗和藝術技巧,必然是由于自身情感敘事的迫切性和大量情感鏡頭盲目地調動觀眾的情緒,最后巧妙的落后導致了觀眾的情緒疲勞。另一方面,斯皮爾伯格能夠如此理性、冷靜地處理它,巧妙地運用節(jié)奏的起伏來最大限度地調動觀眾的情緒。
恢復:人性的回歸與分析
辛德勒名單的流行與所謂的反法西斯政治思想(這肯定不是斯皮爾伯格的意圖)無關,他們認為關鍵在于恢復和深入分析人性。在影片中,人性高尚、可鄙人性、戰(zhàn)爭中扭曲的人性、面對痛苦或恐懼、絕望、不敏感或不屈不撓的人性,都被證明是公正的。
能做到這一點,除了演員們的優(yōu)秀演技之外,更重要的是導演對人類本性的深刻理解和在創(chuàng)作時所持的追求真實的客觀態(tài)度。在刻畫辛德勒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他并沒有將這個崇高的人物神化。辛德勒是一個商人,惟利是圖,財色酒氣無所不好。在影片中并沒有回避這些,而是把它們都真實的還原了。在他趕到火車站救斯泰恩之前,他還跟情婦在床上打滾;在獨臂技師向他致謝之后,他怒斥斯泰恩:他是獨臂的,有什么用!;在一位猶太姑娘來懇求他拯救她父母之后,他大罵斯泰恩不應把工廠當作是避難所,等等。還有一個有趣的情節(jié)就是:當他招聘女秘書的時候,有很多猶太姑娘來應聘,他叫她們打字,那些年輕貌美的姑娘雖然水平拙劣,但是他仍然報以欣賞的眼光,而最后一個肥胖的中年婦女雖然技術相當純熟,但他卻將頭扭到一邊,抽他的煙。
辛德勒從一個如此邪惡的商人轉變?yōu)橐粋€盡力拯救一千多猶太人的仁慈的人,與其說是因為反法西斯的政治意識,不如說是由于人性的復興,而不是生活中最原始的良心和沖動。這部電影恢復了這一轉變,使之變得非常真實和自然。轉折點到來時,辛德勒和他的情婦目睹了納粹大屠殺在克拉科夫猶太人定居點發(fā)生的整個悲劇。影片通過描繪辛德勒的面部表情,反映了辛德勒強烈的內心震驚,而不是夸張的悲傷和憤怒(如果其他二流導演或演員被更換,辛德勒的臉頰上還會多出兩行眼淚,緊緊握住拳頭),而是通過一些微妙的變化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顫抖。這種對人性的忠實還原,使觀眾更加信服和感動。
影片并沒有把哥特塑造成一個無情,不人道的機器,而他依然對海倫表現出好感,不僅是因為性欲,也是因為留在他心中的美好情感,那是人性的專屬性,不僅是因為性欲,也是因為留在他心中的人性美好情感,他依然對海倫表現出好感,不僅是因為性欲,也是因為留在他心中的人性美好情感。在對納粹軍官哥特的刻畫上,影片也是客觀深入的。而哥特卻無法做更多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情,畢竟他僅存的良知早已從他的宗教狂熱中消失。他被這種恩寵嚇壞了,厭惡了,他不相信自己會愛上一個猶太女人,他痛苦地在法西斯人格和原始人格之間掙扎。
對于片中受苦受難的猶太人,影片也從人道主義的角度表現出或恐懼絕望,或麻木不仁,或頑強的原始天性或民族精神。辛德勒筆下的猶太婦女被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后,被迫在巨大的浴室里淋浴,但我們忘不了女工們絕望恐懼的神情,卻忘不了淋浴間是否會冒出毒氣或洗澡水。當納粹清除老弱病殘的猶太人時,一個男孩到處尋找藏身之處,卻到處都是人,而我們忘不了其他孩子拒絕他入境時的冷漠與麻木,忘不了他跳進化糞池被別人趕走時寫在幼稚臉上的茫然與無助
后期制作:藝術光輝中的真實歷史
導演刻意用黑白電影來表達這段痛苦的歷史,明顯地與樸素的敘事手法相結合,呈現出一種歷史的真實感。此外,我認為它也象征著那個時代的黑暗和殘酷,營造了時代的悲哀和沉重的氣氛。同時,攝影師掌握了黑白攝影的紋理,對沉重的畫面有著濃厚的品味,特別是在拍攝波蘭貧民窟、低墻、磚塊、潮濕的氣氛時,恢復了時代的真實氛圍。
影片結束時,當納粹投降,猶太人走出集中營時,畫面突然亮了起來,變得明亮起來,顯然是猶太人贏得新生活和重新獲得自由的象征。
在大屠殺的黑白影像中,只有那個曾在暴行和屠殺中穿行,傷害甚小的紅衣少女被著色。紅色象征希望,象征熱情,象征活力,它在黑白畫面中的出現并沒有讓我們感到刺眼和不協(xié)調,相反,因為其深刻的象征意義,引起我們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更大。同時,我認為導演的特殊處理是為了提醒我們集體屠殺中的個體生命。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一個人死了,是一種痛苦;而一萬個人死了,那只是一個數字。這種對個體的深切關懷充分體現了斯皮爾伯格的人道主義。這樣一個象征希望象征活力的紅姑娘,最終出現在燒尸場,影片強調這一點無疑是為了體現戰(zhàn)爭的殘酷和悲劇。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雖然紅衣女孩已經去世,但她身上鮮艷的色彩依然不褪色,象征著希望和活力永不褪色的無盡生命。
也許許多觀眾沒有注意到,燭光是黑白色的。這幅畫出現在電影的結尾,猶太人在安息日唱贊美詩,一起祈禱,燭光的光芒也清晰可見。這象征著希望之光的黃色,就像黎明的曙光,它出現在幸福和自由的時刻,充分反映了導演微妙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嚴謹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除了色彩之外,影片的原聲帶也是善意的。在克拉科夫大屠殺期間,納粹夜間在猶太人聚居區(qū)尋找隱藏的猶太人,一名德國軍官彈鋼琴,激情的旋律成為納粹實施這種瘋狂的音樂。這種激情激發(fā)了當時德國人對法西斯精神體系的信仰和由此產生的瘋狂,但也強化了影片的悲劇性色彩,與猶太人的痛苦經歷形成了鮮明對比。
又有一個反差,就是在廣場作身體檢查的猶太人的那部分。當時,一大群猶太人赤身裸體地跑著,德國人把一些身體虛弱的人從中間拉出來,準備把他們送到集中營去處決。對猶太人的恐懼和他們的生活缺乏自主性充分反映在這樣一個悲慘的場面中,但此時德軍在電臺上演奏了一首歡快的交響樂,成為這部電影的配樂。影片又一次以強烈的悲劇震撼了觀眾在情感色彩上的錯位。
電影結束時,當猶太人在辛德勒墓上堆起石頭紀念時,著名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的主題曲辛德勒的名單由小提琴演奏,小提琴的憂郁和低沉使我們回想起那個黑暗的時代,讓我們回憶起人類痛苦的歷史,同時讓我們珍惜今天的燦爛陽光。當字幕出現時,主題曲由鋼琴演奏。與小提琴的音色相比,鋼琴能使我們感到溫暖和穩(wěn)定,更適合今天的人們,象征著這種風霜過后成熟的思想和對今天美好生活的熱愛。
觀眾在看電影時可能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jié),但這些精細的技術處理方法是提高電影藝術價值的重要手段,當你不經意間,往往會感染到你。真正的藝術從來不需要你刻意尋找觸覺,它總是直接打動人們的心。這段真實的歷史已經成為斯皮爾伯格手中的一件藝術品,一件感人的、令人震驚的藝術品。
面對生機勃勃的藝術作品,任何評論都是如此蒼白。
我們應該用人道主義的光輝感謝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為我們提供這樣的藝術盛宴,并為我們對歷史和人生人性的深刻思考提供一個機會或載體。在當代藝術的喧囂中,特別是在影視領域,我們呼吁更多關注人性、具有深刻和高藝術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