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紀錄片生產必須培養(yǎng)出一批了解中外文化 要義、掌握一定的生態(tài)科學知識并熟悉國外紀錄片市 場運作的跨文化傳播者。中英合拍的紀錄片《美麗中 國》(Wild China)是有關中國主題的系列人文自然 類紀錄片,其精美畫面無不體現(xiàn)一種“天人合一” 的和諧美與生態(tài)美,將中國古典美學精神的和諧延續(xù) 到現(xiàn)實的和諧?!睹利愔袊钒ā跺\繡華南》 (Heart, of the Dragoii)、《云翔天邊》(Shangri-lM)、 《神奇高原》(Tibet)、《長城之外》(Beyond the Great Wall),《沃土中原》(Land of the Pand
三、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綠色鏡像”的反思
在跨文化傳播中,生態(tài)問題并非“宛如鏡子似 的”客觀再現(xiàn),而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從事環(huán)境傳播 的媒介成為“社會競技場”。在風險社會學家看來, 類似核放射性、污染等環(huán)境風險具有“知識的不確定 性”與爭議性,是一種知識建構。風險具有知識的依 賴性,也常常在知識中受知識政治所左右,或被夸 大,或被縮小,甚或被隱匿。其中,負責定義風險的 大眾傳媒、科學與法律界,具有關鍵性的社會和政治 地位。因此,生態(tài)環(huán)境風險的界定,僅僅憑借自然科 學知識遠遠不夠,對于其中蘊涵的社會、文化和政治 的意義必須得到充分的認識,尤其是貫穿于政治、經 濟、文化之中的大眾傳媒的風險建構功能。
媒體的風險再現(xiàn)關涉科技進步與工業(yè)化進程中的 “知識政治”,即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與???Foucault)所言的“知識就是權力”%其 中,掌握著以知識來界定風險、化解危機的大眾傳
媒、專家與政府機構,便順理成章地擁有了至關重要 的社會和政治地位。風險的全球化又使得“有組織的 不負責任"(Organised irresponsibility)現(xiàn)象形成-
風險的制造者推托或逃脫風險的歸責。徳國社會學家 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警告說,現(xiàn)代化的生 產就是“有組織的不負責任”,因此,在世界風險社 會,“責任就更需要成為普遍性的倫理原則……在 '責任原則’之下,沒有人能夠逃避彼此休戚與共的 責任要求,”在民族國家的政治系統(tǒng)(政黨政治、議 會敏敏詞換替)之外的“亞政治”,意味著“自下而上型塑 社會”?。在風險社會,“亞政治”賦予“生態(tài)敏敏詞換替政 治”的烏托邦內涵。生態(tài)敏敏詞換替政治超越了簡單現(xiàn)代性 的“有組織的不負責任”不同,彰顯了一種“負責 任的現(xiàn)代性”——第二現(xiàn)代性。
許多媒體不僅無法準確、全面報道環(huán)境問題,甚 至在新聞中遮蔽環(huán)境議題爭議背后的政治、法律、族 群及勞工等問題。TW公共電視播出的《我們的 島》,一反TW商業(yè)媒體對環(huán)境議題的漠視,每周以 深度報道的形式持續(xù)關注TW的環(huán)境問題,形成一個 以“環(huán)境正義”與“土地關懷”為制作取向的新聞 雜志類節(jié)目。然而,電視場域中商業(yè)主義與專業(yè)主義 的博弈、市場化媒體對戲劇性沖突的嗜好與環(huán)境風險 的潛隱性的矛盾,嚴重制約生態(tài)環(huán)境議題的媒介呈 現(xiàn)。新聞的缺位為生態(tài)紀錄片的補位提供了一定的生 存空間。但是,針對紀錄片關于風險影像而言,定義 風險的過程依然是一個權力糾葛的過程叫風險沖突 并不是以風險知識本身即可告終,它涉及誰在紀錄、 紀錄什么以及如何紀錄的問題。因此,關于風險的影 像紀錄,常常被理解為跨文化的、國家內部的或國家 與公民社會之間的沖突。從知識政治的角度來看,主 流媒體的新聞報道與小眾化的紀錄片的競爭,成為官 方知識、精英知識與民間知識博弈的表征。在知識政 治的角力中,值得關注的是社會的介入與國家的 分歧。
當國家壟斷風險知識的市場與流通,或企圖支配 風險的定義時,公民社會不可能毫無響應。諸多關于 反核、反環(huán)境污染、保護鯨魚的風險紀錄片,就是非 政府組織(如環(huán)保NGO)所拍攝的。紀錄片《海豚 灣》(2009)再現(xiàn)了日本西部一個名叫太極地的漁村 捕貓海豚的真實過程:十幾只驚恐的海豚被漁網(wǎng)堵在 海灣中,漁民用漁叉將它們一只只刺死,然后拖上漁 船,海水被染成了鮮紅色。盡管日本政府希望西方環(huán)
保主義者尊重日本的飲食文化,但是血色“海豚灣” 與血腥的捕獵場景,仍構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批判 力。紀錄片對日本屠殺海豚、環(huán)境NGO組織拯救海 豚的多重呈現(xiàn),表達了對“人類中心主義”與非 “環(huán)境正義”的有力批判。
各國媒體在建構環(huán)保議題方面的巨大差異:在美 國,環(huán)保報道就應聚焦于生態(tài)危機背后的工業(yè)、商 業(yè)、政府與技術,以及工業(yè)社會的消費主義與經濟至 上理念的批判與反思;在印度與菲律賓等發(fā)展中國 家,媒體呈現(xiàn)的環(huán)保議題同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分開叫 發(fā)達國家的環(huán)保議題是充滿對“富裕社會”的批判 性反思,發(fā)展中國家的環(huán)保報道是在“發(fā)展”框架 下進行環(huán)保抉擇。因此,一旦西方的紀錄片將這種單 一的主題架構移植到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生態(tài)呈現(xiàn),必然 忽視“共同而有差別”的風險倫理責任叭
四、生態(tài)紀錄片跨文化“生態(tài)書寫”促進全球 風險治理
(一)生態(tài)風險的“有組織不負責任”與全球治 理變革
當今時代已經呈現(xiàn)出從工業(yè)社會向風險社會過渡 的種種跡象。1986年,德國的社會學家烏爾里希• 貝克(Ulrich Beck)在反思現(xiàn)代化基礎上,從“風 險”的角度對社會的巨大變遷進行了全新的解讀,并 宣告人類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曲。
一方面,人類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正處于“世界風 險社會”之中;另一方面,面對全球環(huán)境風險歸責 時,國家與精英聯(lián)盟又往往表現(xiàn)出“有組織的不負責 任”(Organized Irresponsibility) ®« 人與自然的關系迄 今經歷從“敬畏’“征服”到“友好”三種基本形態(tài)。
人類征服和統(tǒng)治自然的后果是隨之而來的生態(tài)環(huán) 境問題。始于1800年前后的歐洲現(xiàn)代境污染,與工 業(yè)革命同步。其后20()余年的資本全球擴張,加劇了 環(huán)境污染。然而,當人們向公司、政策制定者和專家 求助并要求他們負責時,他們往往建立一套話語來推 卸責任。烏爾里希•貝克用"有組織的不負責任” (Organized Irresponsibility)來解釋這樣的一*種現(xiàn)象: “現(xiàn)代社會制度怎樣和為什么必須不可避免地承認災 難的真實存在,同時又否認其存在,掩藏其起源并排 除補償或控制;”密在風險社會,那些必須承擔責任的 人可以“獲準離職”以逃避責任,沒有一個人或一 個機構似乎明確地為全球風險負責。組織的不負
責任”實際上反映了現(xiàn)代治理形態(tài)在風險社會中面臨 的困境。
全球化增加了風險的來源并放大風險的影響和潛 在后果,推動了全球風險意識或文化的形成,呼喚并 推動著風險治理機制的變革鈔。因此,單一的、以民 族國家為中心的風險治理機制面臨挑戰(zhàn),風險秩序以 及風險社會的公共性,既要培育和發(fā)展市場、公民社 會以及個人的能力,又要強化跨文化的風險溝通與治 理機制。
(二)“詩意地棲居”:全球風險治理中生態(tài)紀錄 片跨文化傳播的魅力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H. Rolston)認為,人類 擅于講述地球上的生命故事,并有可能使故事里人的 行為變得更加合理®。如果說大眾傳媒的跨文化傳播 是全球風險溝通與治理的主要機制之一,那么,影像 書寫是人類講述生態(tài)故事的重要方式。
生態(tài)紀錄片將知識性、趣味性、欣賞性與社會 性、教育性等融為一體,適應了不同職業(yè)、年齡電視 觀眾的收視需求,喚起人類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良知和行 動。同時,關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像書寫”實現(xiàn)“以 影像促進環(huán)保”,旨在增進人類的生態(tài)風險治理% 近年來,西方紀錄片《遷徙的鳥X Le peuple migra-teur, 2001)、《帝企鵝日記 X Marell of the Penguins, 2005、 《難以忽視的真相 X An inconvenient truth , 200®、《第•■一個小時》(The 11th hour, 2007)、《孟 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Le monde selon Monsanto,
2008、 《海豚灣》(The Cove, 2009、《塑料成癮》 (Addicted to plastic, 2009 、《愚昧年代》(The age of stupid, 2009、 《食品公司)(Food, Inc. , 2009)、 《塑料星球 X Plastic Planet, 2009、《家園 X Home,
2009、 《垃圾場》(Waste Land, 2010、《燈泡陰謀》 (The Light Bulb Conspiracy, 2010、《奶牛陰謀:永遠 不能說的秘密》(Conspiracy : The Sustainability Secret, 2014)等,在全球環(huán)境傳播與風險治理中凸顯了影像 的價值。美國非官方媒體“巴塞爾行動網(wǎng)絡” Action Network)詳細調查及記錄廣東汕頭"電子垃圾 之都”貴嶼鎮(zhèn),并拍成紀錄片《出口的危害)(Exporting Hann, 2001),引起了綠色和平、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 及巴塞爾公約等組織的關注,也在國際社會引起對全 球電子廢物處理方法的討論。德國哲學家馬丁 •海徳 格爾(Martin Heidegger)認為,世界被構想和把握為 圖像。其中,紀錄片以其真實性、形象性與直觀性,
不斷地突破跨文化傳播的障礙。紀錄片在再現(xiàn)事實的 同時也提供一種見解性的信息。當這種見解性信息屬 于生態(tài)哲學思考,它就具有生態(tài)紀錄片特質。
生態(tài)紀錄片以生態(tài)學的視野來看待自然和人,體 現(xiàn)了深厚的生態(tài)關懷和人文關,樂“從荒野回家,回到 人與自然交匯的中間地帶”金,即從基于烏托邦理想的
生態(tài)中心主義走向關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公正。自然類紀錄 片的影像表達,應遵循風險社會的媒介責任倫理,即 以責任為導向,崇尚和諧,維護生存平等與生命尊嚴, 倡導行為者對可預見的后果負責。生態(tài)紀錄片的影像 敘事與跨文化傳播,蘊含著人類“詩意地棲居”的生 態(tài)美學思想,促進著全球風險的認知與治理。
④⑤⑥ ⑦⑧
⑨⑩??? ??????因????®
注釋:
① 陳曉夏《跨文化美學視域下中國紀錄片的文化自覺h《新聞戰(zhàn)線k 2012年第2期。
② 黨芳莉《跨文化傳播中國家形象的媒體誤讀研究h《上海財經大學學報X 2009年第4期。
③ 樂您云《文化差異與文化誤讀》,載樂黛云、勒•比松主編 《獨角獸與龍一再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俁讀》,北京大學出版 社1995年版,第110-111頁.
單波、萬黎薦《跨文化新聞傳播的話語傾斜與話語缺失),《全球新聞評論ID》,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1頁。 英明、羅憶《視覺符號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X《當代傳播h 2007年第6期。
張國濤、茍博、李艷 《中國故事的跨文化表達與國際傳播一解析紀錄片 <透視壽晚:中國最大的慶典〉》,《現(xiàn)代傳播》,2013 年第3期。
Robert Cox ( 2006) .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Sphe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 20.
[英]考林•霍斯金斯、[加拿大】斯圖亞特•邁克法蒂耶、[澳大利亞]來當•費思 《全球電視和電影:產業(yè)經濟學導論》,劉 半海、張急宇譯,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6頁.
高峰、趙建國 《中國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的障礙與超靈.《現(xiàn)代傳播>.2009年第3期.
[徳]齊美爾《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林榮遠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I+. 2002年版.第12頁。 冷冶夫《突圍中的紀錄片創(chuàng)個.《中國電視》,2005年第II期.
[美]希拉•柯倫•伯納徳 《紀錄片也要講故事》,孫紅云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7頁。
Walter R. Fisher ( 1984) . Narration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1 ( 1) : 1—22.
Singer, Eleanor, Endreny, Phyllis. ( 1993) . Reporting on Risk. New York: Russel Sage Foundation, p. 2.
[英]約翰•塔洛克 《電視受眾研究一文化理論與方法》,嚴忠志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41頁. 高力《自然之鏡:嬤變中的電視生態(tài)批評》,《當代文壇》,2007年第5期.
[匈牙利]阿諾徳•豪洋爾《藝術社會》,居延安譯.學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頁.
呂新雨 《人類生存之鏡一論紀錄片的本體理論與美學風格》,《現(xiàn)代傳播》.1996年第2期.
張同道、初智鋒 《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2014)》,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頁。 何蘇六 《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fā)展報告(2013)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68頁。
徐賁 《布迪厄的科學知識分子和知識政治九《文化研究》(第IfflW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9頁。
Beck, I'lricli. ( 1999) .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p. 39.
郭小平《風險社會的媒體傳播研究:社會翅構的視角》,學習出版社2013年版,第258頁.
Aim Filemyr ( 1994) . Ethics and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lal Journalists: An Inlernaliondl Perspeclive. SEJounial, 4: 23.
郭小平 《西方媒體對中國的環(huán)境形象建構——以 <敏敏詞換替〉"氣候變化"風險報道(2000 - 2009)為例h《新聞與傳播研 究》,2010年第4期。
?I徳]烏爾里希•貝克 《風險社會》,何博聞譯,譯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頁.
©郭小平《環(huán)境傳播中的風險修辭"委婉請”的批判性解謐,《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2年第5 JW.
?〔徳]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何博聞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頁。
® 楊雪冬《全球化、風險社會與復合治理>,《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4年第4期。
?[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 《環(huán)境倫理學》.楊通進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72頁。
® 郭小平《環(huán)境傳播:話語變遷、風險議題建構與路徑選擇》,華屮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86頁.
© [美]格倫?A.洛夫 《實用生態(tài)批評:文學、生物學及環(huán)城“譯者序”.胡志紅、王敬民、徐常勇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國濤】